“千人百进”蹲点采访丨风从田野来
发布时间:2022-11-29 23:05 作者:
字号:

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杨辉说自己有两个“舞台”,一个是三尺讲台,教书育人;另一个则是田间地头,服务乡村。

 

“我们贵州很多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立足乡村文化,实现乡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课题。”汽车行进在前往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焕河村的路上,杨辉边开车边思索。

 

杨辉查看施工现场

 

这次再到焕河村,杨辉是大晚上赶来的,驱车3个多小时,凌晨才抵达德江县。“临时接到村里电话,说负责制作木房的湖北老板下来了,必须赶紧对接好,才好上工。”杨辉说,一年多来,像这样从贵阳到德江两头跑的日子,对自己而言似乎成了一种习惯。

 

“杨老师,你来啦,进我家喝杯茶嘛。”车刚在焕河村停好,路过的村民便热情地同杨辉打着招呼。“谢谢咯,等我看下三合院地基弄得如何了,我再过来坐嘛。”杨辉微笑回应,脚步慢慢走向村里的三合院基地。

 

赵健涛(左)和杨辉(右)

 

从初到焕河至今,在不到一年的短短时间里,杨辉如何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这还得从一幅幅规划设计图说起。

 

立足“艺术”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地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为服务贵州旅游强省战略,持续深入推进校地合作,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陆续派驻师生团队前往省内部分村寨开展设计技术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智力支持,而杨辉的师生团队便服务于铜仁市德江沙溪大寨村。

 

“当时在大寨村,它也是一个传统村落,作为村里的驻村规划设计师和志愿者,我们在保留传统村落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部分破旧民居进行了艺术设计,将之改造成猪圈、茶舍等特色景观。”对于传统民居的改造理念,杨辉认为要让传统民居空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活相比,其景观环境要更加优美,乡村才能更适合人生活,更让年轻人向往。

 

杨辉设计的焕河村“三合院”示意图

 

也因为去年在大寨村的服务经历,杨辉在此结识了抖音账号“古村28渡”运营团队的负责人丁浪,得知丁浪在焕河村早已运用新媒体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便受邀前往一游,这才与焕河结下了缘。

 

今年8月,杨辉团队正式介入焕河村,从国庆开始更是在村里呆了半个多月,全力协同村支“两委”进行村落民居修缮事宜,并提供相关景观设计建议。在村期间,杨辉乐观的性格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让他快速与当地乡亲“打成一片”,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杨老师”。

 

井上厨房局部设计示意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有着特别的情结,村里的柴火饭、乡土气、农家肥等对我而言,都是亲切无比的。”杨辉说,尽管现在的农村和过去相比,变化天翻地覆,传统意义上靠种地为生的村民越来越少,但在贵州的许多农村里,仍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东西,这些东西依然让他留恋。

 

此次到焕河,除了帮忙设计村里的三合院,杨辉还负责设计部分民居和井上厨房,致力让乡亲们能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希望田野上。“在对传统民居的修缮和改造中,希望能与村民一道培育乡村建设工匠队伍,实现传统乡村建设的人才振兴;在发动村民共建共享、共同商讨和缔造的交流中,促进大家团结,也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与工人商讨修建事宜

 

以亲身实践探索带领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每年暑假“三下乡”期间,杨辉也会找时间带上几位学生来到乡村,以乡村的所见所闻、所亲所感,激发年轻人主动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点燃乡村的希望火种,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能用一己所长帮助脚下田野发生一点儿变化,是很幸运的事情,小变化一点点累积产生量变,总有一天就会发生质变。”话毕,杨辉一步步走到焕河村的田坎上,他望着远处,神色平静,语气透着某种笃定。

 

编辑:涂  静

责编:李嘉维

编审:张  辉

总编: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