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辉乾的乌江记忆
发布时间:2022-11-25 19:43 作者:
字号:

拂晓,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小艇拨开细浪,伴着柴油机的轰鸣声,缓缓驶向江心。坐在船舱内掌舵的人名叫文辉乾,是铜仁市德江县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共和中队的中队长,土生土长的共和镇人,已在这条乌江边上生活了48年。

 

乌江,贵州第一大河,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全长1050公里,在贵州就有884公里。作为国家规划的“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工程和全省北入长江水运出省通道重点项目,德江共和港口建设项目是其中主要建设的8个港口之一。

 

德江港,当地人也称共和港

 

在白果坨大桥建成之前,对于生活在两岸的德江人而言,乌江不啻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那时候只能乘坐小木船通行,遇到涨水和坏天气,河水非常湍急,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就是大事故。”文辉乾说,船工掌舵,乘坐着挤下六七个人的小木船,向河对岸摇晃而去,这样的场景是童年常见的记忆。

 

滔滔乌江水,从贵州威宁发源,一路顺流而下进入德江县域,在流经一段十分狭窄的峡谷后,便突然进入一个宽阔地带,又因乌江下游的猴洞峡紧锁,使得乌江水反流,从而形成了乌江上一个宽百亩的最大回水坨——白果坨。

 

白果坨大桥横跨乌江

 

白果坨江面水缓,是乌江沿线得天独厚的天然码头,而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的白果坨大桥,是一座钢筋水泥公路桥,该桥宛如一条长虹飞渡,因有拱跨百米、耗资百万与百日合拢的“三百”而著称于世。桥正式建成通车后,极大方便了沿江两岸共和镇、长堡镇的村民通行,出入不再是一种窘境。  “以前德江公路还不通的时候,很多物资只能走水路,那时在沿岸设置了好几个货运转部点,每逢下货取货的时候,码头就非常热闹,共和港曾经就是一个货运点。”文辉乾介绍,乌江流经德江县境内有49公里,穿越潮砥、长堡、共和、稳坪和桶井五个乡镇,因景致集峻、奇、险、雄与秀于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

 

文辉乾整理江上拉出来的烂渔网

 

据悉,在陆路交通不发达时期,水路成为文化交流的主体,而乌江作为贵州的重要河流,沿岸的小镇、水码头、货运点也成了一个个文化传播据点,见证了贵州乌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历史,它们与乌江河一起传承、改造、丰富着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打小在江边长大,如今在江边工作的文辉乾也是见证者之一。“货运点码头上有许多客商或村民,大家汇集在此处进行交易,除了交换货物,还交流路上遇到的各种奇人奇事,充分发挥了集散地的重要作用。”

 

江面航行的游船

 

随着时间流逝,乌江流域的一些人文风景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以文辉乾的家乡共和镇独鱼溪为起点,至思南县交界处的乌江主河道及印江河道止,规划成了江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许多“渔船”变为“游船”,先人对着乌江两岸莽莽群山发出的“黔山峰际连天兮,飞鸟绝!”叹息已成绝唱。

 

“话说乌江河有三道险滩,德江就占了两个。”文辉乾说,尽管如今的乌江不再千帆竞发,但立足乌江整体航运规划和乌江梯级电站的开发利用,德江积极推进航道港口建设,现在500吨航船现可直抵长江。

 

看着江面的文辉乾

 

此时,正午的阳光十分耀眼,文辉乾站在港口望着陆续经过的货船穿行,鸣笛声直响不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在我们这里沿江两岸都是湿地公园,多数还是非常原生态的感觉,大船拉货航行,小木船变成了铁质小渡船,收费1元1人,每逢赶场天都是船来人往。”  下午,为保障船舶运输安全和通行航道顺畅,文辉乾还要开着执法艇去江上巡查。临走前,我们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他的微信名为“乌江纤夫”,大抵年复一年,这一湾江水,已成为他的另一种牵挂。

 

编辑:涂  静

责编:李嘉维

编审:张  辉

总编: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