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丨十年砥砺行 荆角变“金角”
发布时间:2022-10-14 09:38 作者:冯胜彦
字号:

荆角乡,德江县的北部之地,政府驻地距离县城17公里,东与稳坪相连,南与玉水钱家相接,西入长丰高山之地,北抵沿河土地坳镇。辖内山多坡陡土层较薄历来荆棘丛生,辖地受石板河、角口河、马蹄河、杉树河两两交汇深切,地形变得支离破碎交错成角,素有德江“北大门”之称。

 

 

党的十八大以来,荆角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机遇,牢牢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在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引下,带领全乡15村1个社区121个村民小组5067余户16900多人加强基础建设、厚植绿色底蕴,创新创业、砥砺前行。

 

如今的荆角乡,326国道、352国道穿境而过桥贯南北连接东西,沿德高速跨越山河在荆角社区开设德江北站,曾经的破碎之地一跃成为德江北部交通中心,让97.6平方公里的群山焕发勃勃生机,覆盖率66.41%的森林绿地竞相生金,2100公顷土地精耕聚银。

 

东角:铁皮石斛根根是金条

茶山村,是荆角乡东部的一个行政村,与稳坪镇的平顶村相连,地处海拔位置相对较高,以青松为主的绿林覆盖着山村,这里的群众世世代代守山护山,却一直没能点绿成金,让贫困一直困扰着。

 

10年前,一位名叫邓帮强的村民返乡后,带领村民利用林地资源开发铁皮石斛等中药材,如今合作社的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00余亩,年收400多万元,直把青山变金山与村民们一天天过甜蜜幸福的新生活。

 

 

小车直接驶进村子的铁皮基地,10多个群众正在林下的石头上种植铁皮石斛,因为林子的树上已重重叠叠地种满了。邓帮强一边给群众讲解种植的要领一边与山外的客商联系采购的事宜,现场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据邓帮强介绍,2013年刚回乡创业之初资金尤其困难,荆角乡党委、政府主动为邓帮强争取微企扶持款5万元,协调信用社帮助贷款7万元,让他信心倍增。

 

创业的艰难不光是资金,还有汗水和精力。“那时候缺水,需要修一口70立方的水池来灌溉铁皮石斛,为了节约成本,我一个人挖水池、修水池,修水池用的水泥沙子都是我在3公里外的地方一包包地扛回来。”而现在路通到家门口,每年都有省市领导到基地观摩。

 

2016年,邓帮强注册成立德江县荆角乡帮强铁皮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荆角乡为他贷款130万元精准扶贫项目资金,通过入股邓帮强的铁皮石斛合作社带动村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同时也得到了省计生协会“万千才富”资金的支持。

 

“树上种植铁皮石斛,既不占用土地资源,又不破坏生态环境还能创造经济效益。”邓帮强说,现在人们的生活追求高了,都向往健康生活,青睐绿色有机产品,我们的产业就是围绕这个市场前景来发展。

 

 

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他在铁皮石斛林下套种冬荪、三七、黄精、苦参等名贵中药材。按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基地已发展铁皮石斛2000余亩,黄精、白芨、苦参等中药材700多亩,年产值350多万元。

 

比起事业上的成功,带动乡亲们就业增收更让邓帮强欣慰。“基地务工每天至少可以收入80元。”村民杨凤春告诉记者,以前一家人要东奔西走才能勉强糊口,现在不用出远门每年也能收入两万多元。

 

像杨凤春一样的受益群众还有很多,目前邓帮强的基地已为荆角乡6个村112户群众带来收入,每年可解决用工就达8000人次,入股群众分红10多万元。

 

今年,乡政府协助邓帮强引入域外企业合作,投入3500万元建起了铁皮石斛酒的生产线,预计全年产值能实突破1000万元,成为全乡经济体量最大的合作社,带动着村里几十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点绿成金。

 

北角:水果基地枝头挂元宝

在北角的高山之巅,尖山村的精品水果种植大户张月贵组织工人在冬桃基地里除草、松土、熏虫,嘴里还啍着快乐的曲调。

 

 

他的高兴劲来自于他刚刚采收结束所得近20万元的收成,他家56亩的精品冬桃基地今年已是第三年挂果了,可以说是最为理想的一年。本来以为要为卖果发愁,但出乎预料地通过几个抖音的宣传引来游客采摘,半个月时间在基地就销售一空。

 

“以前这里都种烤烟、玉米,现在种上了冬桃,一年收入就相当于过去好几年。”张月贵高兴地说,现在乡政府鼓励他带动村民们一起发展,壮大基地规模。

 

据了解,10年前的尖山还是“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大箩”的传统农业村,每亩收入只有800元至1200元。张月贵夫妻俩迫于生活压力,远离尖山到山东一带打工。看到外地桃子又大又甜又值钱,他们决定把务工赚的钱用来专门学习种桃技术。

 

2015年,张月贵夫妇俩怀揣致富梦回到尖山村,成立了绿康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精品水果冬桃。

 

“建果园的时候,正遇上德江全县转型绿色发展,大力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尖山村驻村干部张连志说,村里争取政策把桃园纳入退耕还林实施项目,今年张月贵的果园已是第三年挂果了,张月贵两口子在自己增收的同时,还带动村里七八户人家一起增收致富,每年支付务工费达10多万元,让全村人民看到了新发展的新希望。

 

张月贵的冬桃基地只是荆角乡精品水果基地的一种,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发动326国道和352国道沿线的群众发展李子、枇杷、樱桃等精品水果共计10200余亩。

 

 

如今在角口、关林等村形成了旅游热线经济产业带,关林村李子种植大户文红梅家住352国道线上,她家种植了10多亩李子,每年与村民们在家门口一字排开叫卖自家李子收入好几万元。她介绍,10年前石旮旯啥庄稼都不长,如今种上的李子树成了他家绿色的摇钱树。

 

中心:坝区带动大家收银子

连日来,在角口村500亩坝区上,200亩蔬菜基地热闹非凡,白菜、儿菜移栽种植十分忙碌,大棚里错季的黄瓜、豇豆正摘鲜上市,300亩的油菜基地整地待栽线束,集中培育的油菜苗茁壮成长。

 

坝区与长丰乡的洞庭村相连,被角口河一分为二,是全乡水源条件最好粮仓,东边300亩是稻油轮作的粮袋子,西面200亩是一年三茬的菜篮子,也是全乡农业现代化的承载地和展示地。

 

在蔬菜板块内有40个大棚,由新坑村的张金雄统一承包发展菜蔬,见到他时正在棚里采摘黄瓜,几个工人在另外几个棚里移栽莴笋,一直看好的蔬菜行情让他神情焕发。

 

 

“每个大棚包括棚外占地约1亩,40个大棚的蔬菜种植最多的时候要请8个人,一个月支付劳务工资在7万元左右。”张金雄介绍说,蔬菜在德江本地不缺市场,每天都有菜贩约定。

 

据了解,基地通过政府统筹打包完善基础设施后,分片返租组大户种植发展,一方提高土地的产值,二是解决零星撂荒的问题。

 

蔬菜板块的上游一角,是由水溪村的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冉茂贵承包发展白菜基地,他耕作的土地是水溪村民的承包地共计40多亩。他发展蔬菜的最大优势是能把养殖和种植结合起来,200多头猪的粪便干湿分离全部运到基地作肥料,能大大节约成本。

 

 

而他这样的发展的原因却是基于交通条件的完全改善,10年前由于交通不便翻山越岭出门耕作个多小时,而且上坡下坎十分劳累,如果遇到涨水季节,还过不了河只有望地而叹。如今,全乡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交织成网,皮卡车成为了冉茂贵常用的运输工具。

 

蔬菜板块中央是方方正正的连片地,大型的旋耕机一边翻地,20多个群众正一边移栽菜苗,荆角乡的领导们现场指挥督导,承包人是来自江口的向老板。向老板来德发展西瓜多年了,在角口村深得人心,不欠工资更是深得群众信任。

 

据角口村村民刘顺霞反映, 在基地务工自己不投入成本收入更为利落,抽空务工既增加了收入又耕种自家的地。

 

除了抓好角口坝区生产示范带动之外,荆角乡立足山地特点气候围绕“小而精、小而美”个体目标,大力培育产业大户努力扶持家庭农场做大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在新坑、岩砥等村扶持家庭农场主发展花椒7260亩,在杉树、关林等村培育大户发展茶叶1200亩,在水溪、角口等村建立合作社养殖生猪存栏7035余头,牛存栏4780头,羊存栏1671只,家禽11397羽,共赴绿色发展的生态新路。

 

 

深秋的寒露,荆角的三岔河风光如画,休闲的垂钓者和沿途的观光者,他们停车坐爱枫林晚,是因为这里霜叶红于二月花。(记者:冯胜彦)

 

编辑:涂  静

责编:李嘉维

编审:张  辉

总编:陈  俊